新華社鄭州1月4日電(記者李亞楠、王爍)元旦前夕,記者在鄭州採訪了一批這樣的高齡勞動者:“鞋墊爺爺”“煎餅奶奶”“環衛奶奶”,家庭經濟困難是他們出來勞作的首要原因。專家認為,這凸顯了我國養老保障體系仍存在保障水平過低的短板婚禮主持推薦,需採取措施加以完善,以應對我國加速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挑戰。
      抗癌食物有哪些高齡勞動者素描:艱辛勞動 微薄收入
      二七商圈賣鞋墊的賈奶奶82歲,在鄭州台灣褐藻醣膠二七商圈擺攤賣鞋墊,老伴去世快40年了。“一個月發50塊養老金,其他啥也沒有,找過辦事處,說我有兒有女,不能申請低保。”
      實際上,賈奶奶的孩子生活狀況都一般。“兒子一個月1000多塊,兒媳婦沒工作,三個閨女租賃製冰機都下崗了,孫子20多歲,參軍回來找了份工作,開幾百塊,夠他一個人花。”
      她跟著兒子住,卻從來不向兒子要錢:“兒子得養活幾口人呢,都跟他在一塊吃飯了,還咋再要錢?我多少弄個三五塊,台南餐飲設備就夠自己零花了。”
      賈奶奶每天下午兩點出來擺攤,五六點鐘回去。“有時候一天5塊錢也掙不到,孩子也不讓我出來,但我想出來活動活動。”“城管攆,商場的人也攆,這也不叫擱,那也不叫擱,攆了我就走。”
      在自家小區門口擺攤的崔文英一般下午3點到7點都會擺一個鋼絲床,賣一些拖鞋、鞋墊、襪子之類的小物品。82歲的她告訴記者,出來擺攤已經有20多年了,之前,還賣過水果、玩具等。
      “有時候掙七八塊,有時候掙三四塊。”崔文英說:“孩子掙錢少,我出來賣點東西,不管多少,總能顧顧生活。”
      崔文英有3個兒子,二兒子病退,每個月靠幾百塊退休金生活,小兒子離婚,在鄭州西郊打零工,每個月能掙2000多元。她年輕時在鄭州一家消防器材廠上班,現在每月有1000多元的退休金,這對家裡來說已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農村來鄭州做環衛工的王月芬66歲,看起來卻像70多歲。她是開封杞縣人,和老伴來鄭州7年,一起乾環衛工有2年了,老伴和她同齡,兩個人輪流幹活,拿一份工資,每月1100元左右。
      她兒子在新疆打工,兒媳婦在家帶孩子上學。“孩子去打工,孫子問我要錢,沒錢怎麼辦?”“出來打工能顧著俺倆,不給孩子找麻煩就行了。”“在家也閑不住,出來就當鍛煉身體,等乾不動了,就回老家了。”
      記者問她,在家有沒有參加什麼養老保險。她說,不知道有沒有參加養老保險。她甚至不知道自己屬於哪個公司,只知道跟著老鄉來這裡幹活可以拿錢。
      高齡勞作原因各異 經濟困難是主因
      這些老人大體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生活在城裡,但家庭並不寬裕,老人希望通過勞作補貼一點家用;一類是從農村來到城市打工的高齡老人;還有一類是家裡衣食無憂,純粹為排遣寂寞而出來勞作的老人。
      賈奶奶和崔文英屬於第一類高齡勞動者。他們的子女都有一定的經濟收入,有些老人還能領取上千元的退休金,不過,他們的家庭又都面臨各式各樣的困難,比如,生病、下崗等,收入不足以維持整個家庭過上體面生活,老人多通過做些小買賣的方式來為家庭增加一點微薄的收入。
      王月芬夫婦屬於第二類高齡勞動者。他們屬於特殊的進城務工人員,家庭狀況同樣不寬裕,在農村又沒有取得較高收入的途徑,就到城市裡從事一些相對較辛苦的勞動。
      第三類高齡勞動者數量不多,但其反映的老人精神生活空虛現象卻普遍存在。83歲的杜奶奶在鄭州一處天橋下麵賣鞋墊。她從鄭州一家國營糕點廠退休,有退休金,不愁吃穿。四兒一女也都成家立業,她輪流在孩子家居住,兒女們也不願她出來。但她說:“在家閑得發慌,最主要是想出來散散心,見到你們這些年輕人說說話,就很高興了。”
      凸顯養老保障短板急需補齊
      這些高齡勞動者數量在全國並不算很多,但往往引發社會廣泛關註,甚至引起人們對社會保障體系,尤其是養老保障體系的質疑。專家認為,這些高齡勞動者的生活處境、面臨難題等折射了我國社會保障體系還存在保障水平過低、保障面不全等短板,尚需加以完善。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樊明說,中國的養老保障水平尚不能完全做到讓所有老人老有所養,尤其是農村老人,依據現有的新農保參保水平,很多農村老人到達年齡後只能領取幾十元的養老保險,這根本無法滿足老人的日常生活需求。
      他認為,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與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障制度、城鎮職工養老保險一起雖然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養老保險體系,但不同保險制度之間仍存在較大經濟差距,這構成了我國養老保障體系內在的不平衡。
      樊明說,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等要求,應以此為契機,加快推進養老保險制度的完善,讓更多老人能依靠制度老有所養,享受到改革帶來的紅利。
      此外,還有專家建議,政府應多關註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精神需求,多建設一些老年人活動中心等公共設施,為老年人提供互相交流的平臺和場所,鼓勵老年人自發組織社團活動等,豐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原標題:寒冬街頭高齡勞動者艱難謀生折射養老短板需補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bclxr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